![]() |
走出閨閣:再探陳進之藝術實踐新書分享會
日期:114/05/28 講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殷寶寧 教授 內容:過去我們多以「閨秀畫家」的視角來認識陳進,但《走出閨閣:再探陳進之藝術實踐》這本新書,邀請我們跳脫刻板印象,從性別、殖民與文化交織的脈絡中重新理解她的創作與人生。講座主講人——建築與文化研究學者殷寶寧,將帶領我們深入陳進的時代背景,細緻剖析她如何在重重限制下堅持創作、拓展自我,並將繪畫化為抵抗與實現自我的方式。這不僅是一次關於陳進的藝術解析,更是一場直面歷史與女性處境的文化探索。 |
![]() |
藝文講座:「藝文產業及藝術家生涯經歷分享」
日期:114/05/22 講者:康雅筑 藝術家 內容:藝文產業景氣迅速輪動,藝術拍賣市場、畫廊等藝文平台都面臨急速的變化,因應環境的變動也造成許多新型態行業的誕生或是隨著時代而漸漸落寞的工作,為此舉辦該講座,讓同學於畢業後能夠了解藝術圈產業變化,並以藝術家個人經驗分享自身生涯規劃的歷程,幫助同學能及早為未來做準備。 |
![]() |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策展分享
日期:114/05/19 講者:林宜標/時藝多媒體總經理 內容:此次講座將由時藝多媒體總經理林宜標先生分享《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的策展脈絡與實務經驗,介紹如何從羅伯特.雷曼基金會捐贈的大師作品中精選展品,並整合展覽主題與敘事。這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度來臺展出珍藏,亦為故宮第二展覽館整修後的開幕大展,共展出81件來自雷諾瓦、梵谷、馬諦斯等巨匠的經典之作。講座也將揭示展覽背後的策展考量,包含女性藝術家的呈現、作品時代背景的詮釋與展場動線規劃等,帶領觀眾一窺國際級藝術展覽從概念到實踐的完整過程。 |
多元文化的法制-以博物館為核心
日期114/05/09 講者:國立故宮博物館/行銷業務處助理研究員 毛舞雲 內容:本次講座「多元文化的法制:以博物館為核心」由故宮助理研究員暨政大法學院博士生主講,結合憲法與文化政策視角,探討博物館在多元文化脈絡中的法律角色。講者引用UNESCO對文化的定義與國際人權公約,說明文化權作為基本人權的重要性,並以我國憲法與釋憲實例,分析文化共享、防禦與原民文化保護等內涵。進一步介紹《博物館法》條文,從展品司法免扣押、評鑑認證、專業人力編制等面向,闡述博物館在多元文化治理中的功能與實踐。講者亦分享自身於故宮的研究經驗,引導學員從實務視角思考博物館如何成為文化近用與多元詮釋的關鍵場域。 |
|
![]() |
展覽的幕後藝術品運輸,包裝,布展及保險
日期114/05/05 講者:安全包裝有限公司 楊傑文 內容:本次講座邀請安全包裝有限公司楊傑文先生,深入解析藝術品運輸、包裝、布展與保險的專業流程。從展品選件、合約簽訂、運輸與保險安排,到「牆對牆」全險保障,逐步揭示展覽幕後的縝密作業。講者也分享如何依作品特性設計包裝、規劃運輸路線,確保作品於搬運與展出過程中安全無虞。保險實務上,從保單細節、理賠流程到道德風險控管,皆須精準掌握。透過豐富實務經驗,本講座將帶領觀眾理解藝術展品在移動與展示間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
原住民文化法2-原始領域與傳統文化行為
日期114/05/02 講者: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主任 邱盈翠 內容:講者聚焦於憲法基本權及違憲審查制度,並探討「文化權」在憲法中的潛在地位,前半段介紹憲法作為最高法律的角色,強調其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的功能,並指出第22條的重要性,如藝術自由即屬其保障範疇,講者也解析憲法法庭的新制度設計。後半段透過原住民族案件(111年憲判字第4號與第17號),探討文化權的憲法意涵,指出文化雖非明文基本權,但已逐步被實務納入保障。演講呈現法律與文化間深刻的互動與對話。
|
|
![]() |
藝術品保險與理賠
日期:114/04/28 講者:藝術品保險經紀人 理威保險經紀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吳啟年 內容:講者分享藝術品保險的核心在於提供高價值藝術品於展覽、運輸與保存過程中的風險保障,保險制度中涉及多方角色,清楚界定有助於理賠順利進行,不同估值方式適用於不同類型藝術品,常見理賠事故涵蓋多種風險。除了保險本身,良好的風險管理機制與完善紀錄亦是保障藝術品安全的關鍵。 |
![]() |
新書發表會《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
日期:114/04/25 講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廖新田教授 內容:你曾思考過台灣藝術的樣貌如何被建構與解讀嗎?《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本所廖新田教授親自分享,從藝術史觀點出發,帶你觀測台灣藝文發展的多重樣貌,深入評析其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時代意義。 |
![]() |
違憲審查概說、原住民文化法
日期114/04/18 講者:邱盈翠 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主任 內容:講者聚焦於憲法基本權及違憲審查制度,並探討「文化權」在憲法中的潛在地位,前半段介紹憲法作為最高法律的角色,強調其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的功能,並指出第22條的重要性,如藝術自由即屬其保障範疇,講者也解析憲法法庭的新制度設計。後半段透過原住民族案件(111年憲判字第4號與第17號),探討文化權的憲法意涵,指出文化雖非明文基本權,但已逐步被實務納入保障。演講呈現法律與文化間深刻的互動與對話。 |
![]() |
評量與實踐:博物館的創新應用
日期114/04/11 講者:工業技術研究院 服務系統科技中心 文化科技應用發展部 專案副理 柯惠晴 文化科技應用發展部 副管理師 錢又琳 內容:講者分享博物館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趨勢,探討科技如何重新定義博物館的角色與觀眾互動模式。講座中也介紹文化部與相關部會推動的文化科技政策,特別是「智能文化平台」的開發與應用,藉由AI技術與跨域創新,促進藝術家與工程師合作,共同實踐科技藝術創作,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與國際交流,打造文化成為具有品牌價值的產業領域。 |
![]() |
想像一個多元宇宙的社群:微型藝術組織管理和AI生成工具應用
日期114/03/28 講者:謝思盈 Art For All共同創辦人 內容:本次講座邀請Art For All共同創辦人謝思盈,分享以藝術推動文化平權的實踐,並介紹如何運用ChatGPT小畫家等AI工具,結合台灣在地意象與高齡者經驗,提升長輩社交與認知能力。透過Padlet、Clickup等平台管理藝術照顧服務,雖AI提升效率與連結,卻仍需線下情感交流補足。此演講也讓我們理解非營利藝術組織如何在數位時代實踐管理與領導,並帶來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新契機。 |
![]() |
2024台日交流論壇:共融藝術與博物館策展美學
日期113/12/27 內容: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藝術與博物館策展的角色在推動社會共融與文化理解方面越發重要。本次2024台日交流論壇將圍繞共融藝術與博物館策展美學,探討藝術如何突破界限、促進多元文化對話,並強調博物館在呈現這些藝術作品時的美學實踐。論壇邀請來自台灣與日本的藝術家、策展人及學者,透過多場專題講座與討論,與會者將能深入探討如何在博物館與藝術展覽中營造一個開放、包容、跨文化的交流平台。 |
![]() |
博班專題演講:
社會學家如何研究藝術?理論方法,與謎題對話
講者:黃俊銘(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歐洲社會學學會文化社會學分會理事會理事、同時也是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及文化研究學會理事) 日期:113/12/18 內容:此次專題演講中,黃老師介紹社會學研究藝術的理論與方法,包括古典傳統與當前趨勢。並且將會從學術、研究田野、過去在傳媒及近期工作等經驗世界為基礎,探討社會學可以為藝術帶來的新視野、翻新議題,以及更新測量工作。 |
![]() |
時尚作為社區博物館
講者:西尾美也(東京藝術大學副教授、藝術家) 日期:113/11/14 內容:此次演講邀請東京藝術大學副教授西尾美也,分享其以服裝和縫製為媒介的創作理念,探討文化與身份符號,並展示跨文化交流的意涵。他介紹兩項創作計畫:《縫製社區》和《Pubrobe》,以「時尚作為社區博物館」的概念,探索如何透過時尚作為參與式藝術的方法,促進社區互動與連結。 |
![]() |
畢業校友實習經驗分享
講者:洪達媛(畢業校友105級碩士)、繆子琳(畢業校友105級碩士)、黃皓天(畢業校友102級碩士)、陳怡均(畢業校友108級碩士) 日期:113/09/19、113/10/17、113/11/07、113/11/21 內容:本所師生殷寶寧所長邀請畢業校友黃皓天於藝文機構實習課堂分享藝文職場經驗,共同探討學術經驗與職場經驗對照的反思。 |
![]() |
寂靜的大學校園 大學實習電臺利用音樂著作與錄音著作之合理使用或合理利用報酬研討會
主講人:謝銘洋(司法院謝大法官作) 日期:113/06/21 內容:本次研討會由謝銘洋大法官主講,探討著作權規範與集體管理實務,並以我國、日本、德國、澳洲、美國的案例及文化政策為背景,從傳播學、法律學等視角切入。與會師長來自臺灣藝術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並與業界專家共同討論大學實習電台利用音樂著作與錄音的議題,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法律及新媒體的機會。 |
![]() |
與國際交錯之臺灣智慧財產權
主講人:許忠信(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日期:113/06/19 內容: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許忠信教授,講述有關台灣的智慧財產權概念,通過歷史脈絡分析臺灣從語言、地名乃至商業及智慧財產權,深受荷蘭、德國與英國等之影響,提出參考德國的智慧財產權產業,如何創製造業與智慧財產權結合經濟價值的思考。 |
![]() |
不只是美術館--忠泰美術館的經驗
講者: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日期:113/06/07 內容:忠泰美術館黃姍姍總監分享忠泰美術館理念,及自身在藝術行政領域,行銷過程中學術和實踐相輔相成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藝文機構行銷的議題上有更多元的想法及探討。 |
![]() |
博物館權利盤點
講者:林懿萱 日期:113/06/05 內容:林懿萱講者與同學分享博物館文物入藏前相關作業、權利盤點等執行面,讓學生對於博物館典藏的管理型態有更深入的討論及了解。 |
從數據到洞見:以2023台灣設計人才調查為例
講者:林聖硯(臺灣設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日期:113/05/30 數據:臺灣設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林聖硯,針對台灣設計人才進行系統性調查分析,以此推估設計人才、企業面向、ESG趨勢議題等數據探討 |
|
![]() |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
講者:邱盈翠(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主任) 日期:113/05/29 內容: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邱盈翠主任講述《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並通過邵族Lalu案和奇美部落勇士舞案,讓我們了解到智慧創作保護的必要性和挑戰。 |
![]() |
為博物館教育點燃心火
講者:黃星達(國立臺灣博物館組長) 日期:113/05/28
內容:國立臺灣博物館黃星達組長,分享與業界合作的實際案例,以及博物館多元教育推廣環境的方法,透過現場與同學交流,深入討論博物館實務心得。 |
![]() |
科技變遷對社會及法律之影響-哈伯瑪斯觀點
講者:蘇柏榮(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日期:113/05/01
內容: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蘇柏榮,介紹哈伯馬斯的學說,揭示『正當性的根源』作為哈伯馬斯的終極關懷,並引導同學思考公共領域存續的影響。 |
![]() |
文化與智慧財產權及AI的交會:跨領域的視角
講者:李姿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日期:113/04/24 |
![]() |
博物館科技-生成式AI與沉浸科技
講者:張郁婷(文化大學張郁婷教授) 日期:113/04/24
內容:文化大學張郁婷教授介紹文案撰寫、影像生成、影片產製等面向的多種AI工具,並結合行銷的概念,舉例這些數位科技如何應用在博物館之中,同時也讓學生思考科技對文化場域的影響與日俱增,如何訓練藝術領域在open deta中的正確性,並積極建立相應的標準與監管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