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
永續?迴滯?終結?》專書徵稿
Call for Papers_Cultural Policy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in Taiwan: Sustainability? Stagnancy? Or The End of History?
• 主編:劉俊裕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 出版社:巨流出版社 /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叢書
• 專書編輯出版期程:2025.01-2026.02
這是第一本以「臺灣文化政策」為名的學術專書編輯計畫。自2000年來臺灣文化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無論國家或城市文化政策的開放治理論述,文化經濟產業的創新與創生的政策論述,文化媒體輿論、公共領域和公民文化權利抗爭等論述,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然而,或許我們距離當代臺灣文化思想的歷史太過短暫而接近,或許臺灣文化政治權力與體制變革的問題太過複雜,文創經濟市場及產業生態的變動太過迅速,民間團體由下而上的文資保存與空間再造,以及藝文勞動權益抗爭行動的無力感太過深厚,至今仍無一本以臺灣為題,試圖以更周延、更紮實、更具系統性的方法來編撰一本當代《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論述的學術專書。
歷經1980年代的政治解嚴、媒體解禁、文資法立法,1990年代的公民意識與社區總體營造,2000年代的政黨輪替,2010至2020年以來的一系列文化治理體制變革(包括文創法通過,夢想家事件,文化部成立,太陽花運動,博物館法訂定,全國文化會議,文化政策白皮書,文化基本法立法、文資法修法,乃至文策院及地方文化行政法人的成立,文獎促進條例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保障專章的通過等)。臺灣一方面奠定了國家文化治理體制的雛形,一方面更標幟出我們在亞洲,甚至於全球實踐「永續文化民主」及民間「參與式文化治理」的殊異性和獨特性。
邁入2020至2030年代,臺灣的文化政策與治理理當進入一個民主深化的新時代。然而事實是,我們面臨的卻是文化政策與知識生產體制的新主體性困境,以及國家文化政治、文化經濟與文化公共領域治理等層次的多重困境與挑戰,包括:
壹、當前臺灣文化政策與治理知識生產體制仍以歐美知識論主導,呈現全球北方與南方之間的失衡問題。當代臺灣文化政策語彙、文化知識生產體制以及文化議題潮流掌握,仍受到西方價值和制度論述的影響和牽引、滲透、內化,成為難以切割的一部分。臺灣究竟是否可能發展出一種屬於在地的文化政策與治理論述?若可能,臺灣的文化與政策的主體性、臺灣藝術史的重建等作為一種批判反思的論述,其具體內涵究竟是甚麼?南向文化政策如何定位?當然全球文化政策知識生產並非全然是對抗的。除了臺灣的文化知識生產體制和跨國之間的權力關係,學術的交流也可能是友善的。因此,我們也鼓勵各界從全球文化網絡生態系構聯的取徑,論述當代文化知識生產與散播的能動者之間相互扶持及滋養的關係。
貳、在文化治理體上層次,2010年代臺灣的文化民主雖有所進展,然2020年後中央與地方文化制度變革再次呈現迂迴、停滯與空轉。國家文化基本法未能系統性落實,中央和地方文化機關及文化中介組織之間的協力破碎、零散,文化決策欠缺明確的影響評估機制,致使文化施政與文化預算分配流於政治人物的喜好,政策路線方向不清。嫻熟當代文化治理修辭學的政務官在體制中挾帶著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治理的口號施政,可能成為所謂「獨裁者的進化」。而公務人員面對科層組織的考核及安於「處方知識」使文化公共性不彰。臺灣文化民主治理需要持續深化,而人民的基本文化權利更需要積極落實及保障。專書徵求突破當前臺灣文化治理體制變革困境與文化民主深化的理論論述、策略方法和實務個案。
參、在文化經濟政策層次,全球企業經濟永續發展的趨勢崛起,但政府及企業介入文化金融市場與資本投資的策略卻未具共識,而公司評鑑制度與企業文化ESG乃至公益信託制度,也未能國際文化SDGs系統性連結。近年新公共管理公、私夥伴協力的風潮,透過促參及獎參制度如ROT、BOT等,雖提供資本投入文化公益的可能,但也給予政治權力與商業資本掛勾更多的縫隙,以及企業透過基金會和公益信託避稅或漂白的管道。文創法的減稅,國發基金與文策院的文化投融資增加,但欠缺明確的獲利回饋機制,難以確保公司內部涓滴效應回歸基層文化創作者。文化經濟的節慶化、契約化則使國家整體文化經濟政策走向資方利益極大化。專書徵求臺灣文化與創意經濟政策的理論論述、策略方法與實務個案,突破國家及地方文化經濟委外、標案化、消耗式的困境,改善非典型藝文勞動條件。期待各界提出文化投資、促參、公司文化ESG、評鑑制度的政策與策略,健全臺灣文化經濟生態系統。
肆、在文化輿論、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的層次,2010年代臺灣的民間文化倡議、遊說立法等,試圖以審議民主、參與式文化治理策略,在國家文化部門的治理體制中注入更多反身性與能動性。不過2020年代的常態性公民參與機制並未被確切履行,審議式民主和參與式治理在形式上、意義上都出現了遲滯甚至倒退的現象。國土計畫欠缺整體規劃致使文化資產難以系統性保存與再生,而民間文資保存與都市空間再造的反動持續。臺灣網路資訊社會與自由、開放的大眾媒介(報紙、廣電、網路數位媒體等),對文化政策的辯論往往難以尋得跨域的共識。當前臺灣文化公共領域自願性公民社會組織,包括專業文化協會、批判性學會、藝文團體、人權、生態團體、職業工會之間,橫向與縱向聯繫與整合力量仍然相當零散。而欠缺組織化和人力及資源挹注,使民間文化NPO無法發揮公共監督的力量。專書徵求突破當前臺灣文化輿論、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困境的理論、策略和行動個案等文稿。
2020年代臺灣文化政策正面對治理者的變型、進化,以及國家與資本力量對文化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未來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究竟是延續2000至2010年代的文化民主永續與參與式文化治理的再深化?或者遭逢國族與民粹主義的反噬,以及文化民主逐步的停滯、空轉、退潮?抑或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再民主化的歷史終結?專書邀請各界就《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永續?迴滯?終結?》專書(標題暫定)所列主軸壹至肆之下各子題,進行學術建構、批判與論述,以及文化政策、產業、行動實踐的個案現況析論;同時就專書主題伍、臺灣文化政策實務議題的問題化與解方下之子議題、開放議題等,徵求論文篇章及政策評述的摘要:
壹、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論述的永續?再民主化的遲滯與退潮?抑或歷史終結?
一、 臺灣的文化主體性與文化認同:臺灣的海洋、社群、族群、原住民族文化政策論述
二、 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知識生產體制,臺灣藝術史再造
三、 臺灣文化政策治理與批判論述:現代、後現代、後殖民與全球在地論述
四、 臺灣文化政治學、文化經濟學、文化社會學與文化研究
五、 臺灣文化永續治理與再民主化:審議式民主與參與式文化治理的深化或終結?
六、 臺灣文化永續發展與文化治理網絡生態體系論述
貳、臺灣文化治理的體制變革與再造
一、 國家文化政策與治理體制的變革:文化機關、預算、藝文獎補助機制、文化稅制改革
二、 文化法規:文化基本法、文資法、文創法、文獎條例、博物館法等現況及修訂
三、 跨部會:原民會、客委會、教育部合作平台;中央、區域與地方文化協力治理機制
四、 文化中介組織、法人、藝文機構、團體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公民常態性文化參與機制
五、 文化基礎設施化與營運管理:藝文場館、地方文化館、藝術村專業營運管理
六、 文化政策影響與影響力評估機制,審議式文化民主推動,地方文化發展會議
參、臺灣的文化經濟、企業與市場生態系與治理
一、 臺灣文化創意經濟產業與生態體系研究,文化作為「國家的公共財」
二、 公私協力機制、促參、獎參制度,公益信託,藝文採購制度的改造與變革
三、 文化投融資、企業文化永續ESG for Culture平台、藝企媒合機制與個案
四、 文創產業與藝術市場分析、藝術文化消費與參與、文化幣政策分析
五、 文化科技、數位科技、電玩、動漫、AI生成式內容產業之政策治理
六、 改善文化勞動條件及勞動權益保障,企業獲益涓滴效應研究
肆、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文化行動與文化反抗的新結構轉型
一、 臺灣文化運動與公民文化意識:挪用、介入與反抗
二、 公民社會與藝術文化組織的專業營運管理與困境,跨界協力與合作
三、 臺灣文化輿論、公共論壇、數位媒體與公共領域再造
四、 藝術文化介入和參與:文化藝術的展、演、映、論介入和參與策劃實務
五、 社區、社群營造與地方創生,系統性文化資產保存與空間再造行動論述
六、 文化平權爭取:族裔、性別、年齡、移民、宗教、教育、性傾向、身心條件等差異
七、 常民文化與日常生活:流行音樂、網路、夜市、民俗文化的日常與反動
伍、臺灣文化政策實務議題的問題化與解方
一、 再造歷史現場與臺灣藝術史重建的政治性
二、 藝文機構行政法人化與自主性,藝文補助與產業生態系的現況與問題
三、 藝企媒合:文化藝術與商業價值調和
四、 文化資產修法與系統性保存、活化、再生及再利用的困境
五、 藝術文化節慶、活動與專案管理,文化創意經濟的破碎化、節慶化、標案化現況析論
六、 藝術文化專業人才的教育與職能,文化政策專業智庫、臺灣文化知識分子的批判性
七、 國際文化關係,國際文化貿易,文化例外與文化軟實力輸出
八、 其他臺灣文化政策與治理相關論述及開放議題
【專書論文篇章摘要投稿須知】
• 敬請於2025年2月10日(一)17:00前,將欲投稿之:一、論文主題摘要,及二、作者簡歷,以單一docx或pdf檔案附件方式寄至本書主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劉俊裕教授收,Email: jerryliu@ntua.edu.tw。信件主旨請參考以下格式:【投稿】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專書—(您的姓名)。
• 論文摘要以500字為限(不含參考書目及簡歷),須包括以下內容:
1. 論文標題
2. 研究問題與問題意識
3. 論文應對本徵稿啟事主題/子題之關聯
4. 研究方法及範疇
5. 預期研究發現
6. 參考書目
7. 註明文章預期字數篇幅
8. 作者簡歷以另頁一頁篇幅為限,並附聯絡方式(聯絡電話及Email)。
• 本書主題壹至肆以下各子題之論文篇章全文,正文篇幅以12,000-16,000字為原則。主題伍、臺灣文化政策實務議題的問題化與解方之文章全文,正文篇幅以3,000-6,000字為原則,專書論文撰寫不另致稿酬。專書編輯預計作業期程如下:
• 專書出版預定期程:2025.01.01-2026.02.01
• 2025.01.02-2025.02.10 專書論文篇章摘要公開徵稿及邀稿
• 2025.02.10-2025.02.15 確認並回覆收錄篇章摘要作者
• 2025.02.15-2025.03.01 給予作者專書篇章書寫修訂建議
• 2025.03.01-2025.08.01 專書篇章全文撰稿截止
• 2025.08.01-2025.08.31 專書篇章審稿
• 2025.08.31-2025.09.30 專書篇章修訂回覆
• 2025.09.30-2025.10.15 專書篇章完稿修訂確認
• 2025.10.16-2026.02.01 專書排版印刷 / 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