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文化資產管理專題演講】大溪祭典的傳承與開創-以大溪大禧和同人社為例

劉恩美 撰文

講者:余銘揚 先生 大溪同人社財務長

時間:2022425 14:00-17:30

 

 

 

工程師和社頭文化推動者

 

大溪,是大漢溪最上游,在1890年代是航運發達之處,往下游通往新莊、淡水,以運送樟腦為主,大溪的豐饒也由此而起。幾經更迭,大溪的航運已然沒落,文化的積累堆疊在這座城鎮,桃園市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台灣打造地方博物館十分知名的案例,「木藝」牽動的是大溪過往製作神桌的產業歷史,進一步的回溯,則是連結到當地的祭典以及社頭文化,由地方宮廟和博物館主辦的「大溪大禧」,成為吸引眾多觀光客匯聚的慶典。博物館參與其中後,帶給傳統祭典什麼樣的改變呢?從地方團體的角度,又如何看待這樣的開創與變遷?

 

本次講者余銘揚老師本身是銀行工程師,因為家庭和宗教信仰的因素,他有著另一個身分-大溪同人社的財務長,是當今推動大溪社頭文化的重要人物。從他的阿祖開始,他們家就和大溪同人社密不可分了。身為文化的傳承者,這次演講他將娓娓道來大溪「六月廿四」的祭儀文化,以及身為社頭人如何看待博物館和地方的合作,以及他如何推動大溪同人社的文化資產保存。

 

 

大溪社頭的點點滴滴

 

提及大溪同人社的創立,最初是因為簡阿牛先生,號召一群大溪人去九份挖金礦,而後這群至金瓜石的採礦者一同組織而成。當時為了感謝關公點金礦,地方上黃丙南先生倡議建造神轎,酬謝神恩。余老師強調,這座神轎巧奪天工,當時聘請知名的唐山師傅陳朝枝雕刻,用料採珍貴的黃楊木,此樹種生長緩慢,雕刻特性佳,連細如觸鬚都可以刻,是一般樟樹檜木無法達到的效果。在日治時期相同職業組成的社頭組織十分普遍,當初成立的社頭,有些已經消失。

 

同人社的招牌是正黃的色彩,人們從大老遠就可以認出,為何是黃色呢?余老師毫不猶豫的回應:「很簡單,就是因為黃色代表的是皇帝、老大哥的顏色。」談話之間,對於同人社的信心和熱愛溢於言表。近年來由爐主制改為委員制,強調集體智慧的激盪,2017年為同人社創設100周年,余老師指出,在既有方式下,要如何維護傳統並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始終是個挑戰。

 

談起同人社的重要文物,最著名的就是百年的香擔,余老師笑稱,百年老物該要退休了,未來要做新的來替換。百年香擔精彩之處並非圖貼的外觀,而是圓弧的大木板,以當時工藝技術能製作圓弧形實在不易。另外還有大溪最長的十三節神龍,以及以花瓶香爐式呈現的木雕彩牌,雕工精美,是儀典文化中重要的文物之一。 

 

六月廿四,指的是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慶典。慶典中,有許多具地方特色的儀式,像是三獻禮分為:初獻、亞獻、終獻,大溪多間廟宇擺席素食的漢食桌,食物之美觀精緻令人讚嘆不已。或是大溪有台灣最多的六角神轎,余老師表示,因為同人社建造出六角神轎之後,其他社頭爭相仿效,精緻的六角神轎也是在地一大特色。除此之外,龍鳳水燈閣、國小的陀螺隊和其他社頭的特色陣頭,都展現了大溪祭儀的獨特性。

 

演講至此,余老師滿面笑容故作神祕地說:「你們知道陣頭還有陸海空嗎?」原來是因為1979年蔣經國總統致贈關公,社頭人為了致敬三軍統帥的總統,所以特別安排陸海空出陣,陸軍,乃是用小發財車改裝成裝甲車的模樣;海軍則是透過一位有船的人士提供;最難解決的空軍,則是有位中壢義消大隊,因緣際會下有台宣傳飛機,陸海空三者到齊後隨勝利軍歌在街上出陣,造成當時不小的轟動,讓人驚嘆陣頭居然也能如此特別。往後光復節繞境,這組陸海空陣頭甚至借給松山的社頭出陣過。回憶起這段往事,余老師笑得合不攏嘴,顯現對於過往陣頭記憶的喜悅之情。

 

時代的變異與博物館的加入

 

因為時代的變遷,余老師感慨許多宗教文化隨之消失,像是陣頭的沒落、過往社頭間互相競爭的良性文化、在地居民參與之程度,以及孩童從小參與的慣習都逐漸消逝。他回想過往,男孩都是9歲加入北管,14歲參與舞龍,當兵回來就擔任陣頭中將軍的角色,結婚生子後的年紀則是負責抬神轎,現在則因為人數改為直接分組,算是終生固定。再者,越來越不重視儀式內涵也是,像是大溪社頭特色墨斗陣,大溪人不稱墨斗陣而稱「嗶嗶嘿咻」,因為這是行陣中會喊的口號。墨斗陣原本有一條線,會拉線出來,但因為時代的改換就消失了,墨斗功能意義消失,讓余老師感到惋惜不已。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加入後,確實帶給當地文化不少的改變,不管是保存和復振文化,或是原有傳統的改變,也引發余老師的不少省思。因為博物館的加入,確實帶來不少的擾動,讓他更加確立保存社頭文化之重要,也因此和不同領域的人有了更多的交集,更將大溪的六月廿四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但是與館舍交涉期間,不免也產生一些認知上的誤解,在大溪大禧的籌備期間與設計師的溝通,更讓他感受到跨域之間的差異。

 

余老師總結大溪木藝博物館、大溪大禧對社頭的影響,包含:帶入社頭文物保存的觀念和知識、帶入社頭開始重視和認識自己的歷史、讓社頭開始對外推廣自己,讓外界認識社頭文化、讓新一輩的人對社頭人互相認識、交流學習的機會。這些讓他感觸頗深,因為過往許多同人社的珍貴文物隨著時間而老舊,老一輩的觀念認為新的總是最好,最後往往是燒給神明,現今他有了這樣的保存意識,更積極的保存及請人修復同人社的文物。

 

待改善的部分,則可以分成針對社頭或大溪木博館。社頭方面余老師期望其他社頭應該好好利用大溪木博館課程學習,有許多寶貴的學習資源應該妥善利用。歷史傳承方面,可以更主動積極地將自己社頭的歷史紀錄轉成文字,而非單靠政府單位。最後,除了六月廿四外的時間,社頭可增加許多平時的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參與。

 

余老師給予大溪木博館些許建議,像是希望博物館的社頭調查相關資料開放給社頭人調閱,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因為制度差異,或是溝通過程中可能衍生的彼此不理解,余老師期望最後雙方能以社頭文化福祉為重,往後多加改善,讓社頭歷史調查更加完備。

 

節慶的尾聲,地方的開端

 

為了推廣大溪同人社和社頭文化,余老師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來,他不但自己設計標章和衣服,還進行調查、申請研究案,也提供他的口述歷史等資料給碩士生研究,甚至還去屏東東港聽當地廟宇如何辦理研討會,學習推廣廟宇文化的各樣方式。他不諱言自己經常參考北港廟方的作法,透過經驗的參酌,讓他更知道如何推廣廟宇文化。教育方面,余老師除了辦理推廣展覽、體驗營,甚至為此撰寫過往並不熟悉的企劃申請書,包含目標群眾、分析問卷,令人佩服他廣大的學習力。他為了教育推廣和設計團隊一同製作書卡,帶去學校分享。

 

演講後的問答時間時,有同學詢問余老師自己就做口述歷史,訪查這些社頭文化的歷史,為何殷切期盼更多人研究,並積極將資料提供給碩士生呢?他坦言,自己雖然有許多的資料,但是這些口述歷史沒有跟歷史資料論證,他自謙不懂研究方法、並非相關背景,加上並非學生無法調閱部分的文獻資料庫,因此更期望透過學術的研究,對證他過往的疑惑。藉由這些分享,可以感受到余老師對於社頭文化的滿腔熱血以及他的謙遜,也感受到一位社頭人的態度,深深地影響社頭文化的未來。

 

六月廿四,在余老師眼中不只是看熱鬧,而是人跟人、人跟神三者的交集,因為三者互相輝映,才產生了信仰,如今世代的變遷,他認為這些寶貴的文化應該生活化,參與者不一定要因為信仰的緣故而來,也可以是單單為了文化體驗。他最後分享一句話給大家:「就從自己的家鄉開始,一起來認識生活中的常民文化。」對他而言,大溪的社頭文化不僅是一場慶典,也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體現大溪豐碩歷史的文化表現,透過挖掘無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發現地方之美,可以從最小的我們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