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踏上創「藝」的第10哩路:藝政所卧虎藏龍—校友與學生的跨領域心得分享

 

 

 

【編輯、彙整 陳瑋彤(104級碩士班)】

            藝政所學生的背景豐富多樣,使得課堂內外的討論思辯能突破單一學門的界限,共同籌劃活動時亦可結合各自的專長。以下特別邀請到七位來自不同專業訓練的校友和學生,談談他們的學習歷程與所思所感:

 

 

 

 

 廖凰玎(100級博士班)法律

            在藝政所,修讀文化藝術管理、美學理論、文化政策與理論、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等課程。這些學習,與我原本的法律專業進行內化、相容或互激盪。培育我具備文化藝術法律、文化政策與治理、文化理論與文化研究等能力,讓我有能力從事教學、研究或提供文化藝術機關法律諮詢等,增強我跨域專業能力。

 

 

 

 

張玉漢 (100級博士班) 政治、文創

 

            藝政所課程的多元訓練以及實務介入,讓原本長期在非營利機構工作的我增加許多對藝術及文化相關領域的實務觀察,進而能更務實且精準地做出決策判斷。而近幾年藝政所積極扮演台灣民間智庫的角色,更讓我在就讀期間認識許多不同領域的先進,並也藉此平台與韓國、日本、英國等學界有所接觸,更加拓展人脈及視野,同時也有助增加研究與分析時的層次感。

 

 

 

 

左起)程元、邱于庭:與所上同儕一起參與「2016藝術銀行國際趨勢論壇」之合影

邱于庭 (103級博士班) 文資

            從文資再往文化政策與博物館領域持續進修,常被問到博士班好玩嗎?有志投考的朋友,不妨反問自己你為什麼想考?你想做什麼?先準備好自學能力、帶著問題意識,藝政所歡迎你一同接受課程與論文的挑戰!

 

 

 

 

 

張乃予(100級碩士班)文資

            畢業於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的我,進到藝政所後發現,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正也因此,討論事情的角度來自不同觀點,這也正是藝術管理工作時常遇到的情形,必須能夠成為各方的調和劑。在藝政所學到最多的是國際觀視野和老師們的研究態度。

      

 

 

 

 

 鄭友寧(103級碩士班)哲學

            進入藝政所,對過去學習英美哲學的我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甚至在偏歐陸的藝術哲學上,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但哲學系的訓練非常有助於我的理解與批判思考能力,甚至過去所讀過的知識論,在我學習藝術史、藝術哲學、文化理論等學科時,也都有很大的助益。

 

             哲學系所習得的能力,其實可以跟任何科目做聯結,同時藝術及文化領域的工作者尤其重視批判思考以及表達,不論是想做研究者、策展人或是進入藝術機構,這些能力都將影響你是否能做出好的論述,是否能細密且有組織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哲學和藝政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然而他們其實在根本上的需求並無不同,甚至因其文化底藴而可相輔相成。

      

 

 

 

          又琳作品:「小夥伴系列」,墨彩, 2015

 

錢又琳(104級碩士班)書畫

            修習創作多年的我,一年半前從繪畫與創作的心境轉變成學術理論的思考,這是一段重新開始的人生旅程。就讀研究所的過程中,它給予我豐沛的資源與選擇,以及學術知識的充實與實務累積,更是實踐自我能力與人性的磨煉,也結識許多不同領域的好朋友們共同努力。如今,我仍懷抱著學習藝術創作的那份初衷持續邁進。

 

 

 

 

        楊安妮(104級碩士班)音樂、英

            從小到大學的是古典音樂,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總是待在音樂班,專心一志地深入學習16-20世紀的歐洲音樂文化;大學四年讀的是英語學系,盡情徜徉於英美文學,努力在26個字母中領會各個作者藏匿其中的時代精神與文化習俗;而去年大學畢業後,就這樣無縫接軌地來到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這三段學習歷程乍看之下似乎轉變得很劇烈,但橫亙其中、串起它們的是「文化」。對我來說,就讀藝政所,有種回歸終點的感覺-從精緻文化的古典音樂,到反映著一群體整體生活模式的英美文學,最後再來到討論著各式各樣不同文化理論與學說的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讀研究所,除了理論的學習,也是一段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對「文化是日常生活」此說深信不疑,因為文化紀錄著各個時代與不同地區人類的生活痕跡,學習文化,就是更認識人類,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因此,在藝政所學習的這一年半,每天都在腦力激盪,也每天都在拼湊更加完整的自己。

 

 

 

發表於2017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