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我到底該不該念藝術文化研究所?

 

 

撰文 劉俊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身邊好多朋友常常在問,到底要不要來唸研究所,該不該放下熟悉已久的藝術管理和文化實務工作,安穩的教學、專案管理與行政工作,犧牲和家人、小孩共處的寶貴時間,跑來念一個高來高去的甚麼藝術管理、文化政策研究所?這個東西到底值不值得?有沒有用?

 

      當我問進入臺藝大藝政所的研究生,你為什麼要來讀研究所?最常得到的答案是:想沉澱、想學習、重新整理自己、想充實自己、想變得更專業。。。或者,我在藝文界、業界、文化公部門工作了好多年了,想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找一些答案。

 

      有人覺得自己在現有的工作上慢慢失去了動力和初衷,不再確定自己為什麼進到表演藝術、博物館、藝文節慶、活動專案管理或者文化行政領域。當然也有人想挑戰一下自己,看可以怎麼把已經歷練豐富的業界經驗轉換成學術的論述,提供更多同行、同業參考。

 

 

 

      其實,對我來說,藝文界面臨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立即而實務的問題,學術研究常常顯得緩不濟急。學術研究的結果總是駕馭不了複雜的現實議題,學術研究總是無法解決政治算計跟意識型態的問題,學術研究也老是趕不上媒體百花齊放的輿論意見,學術研究更難解答你進研究所讀書到底值不值得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要念研究所勒?

 

      對我來說,念研究所本身就是一種個人和同儕集體對話反思的實務與實踐。跟你會問值不值得繼續在現有的工作崗位待下去一樣,你每天都要去面對質問這個讓自己停下來反思的實踐到底為什麼?我怎麼讓自己在學術現實生活裡活下去,排出工作空檔、組織自己的時間、管理我的家人和老師,找到自己在研究所讀書、思考和寫作的節奏。

 

 

 

      「研究生」不是只有在業界(藝術、文化機構、產業)工作實習、參展、策展、寫政策白皮書、編預算才叫做藝術文化的實務、實踐。藝術人文的學術理論閱讀、思辨、耙梳與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文化的論述實務與實踐形式。

 

 

      在藝術人文領域的碩士、博士班裡,我們在做的是不同層次的實務與實踐,但不是不切實際或不務實的實務與實踐。一個博物館策展專案論述的構思、一個藝術文化補助政策的價值論述的整理、一部藝術人文經典的閱讀、一杯咖啡與藝術人文的學術對話、一段學理與藝術人文的批判與辯論、一場演講與藝術人文的研討、一篇藝術人文的學術報告撰寫、一個藝術人文的研究計畫構思、一個藝術人文的學術問題沉思、一個藝術人文的學術責任反省…. 都是一種藝術人文的基礎實踐與實務。

 

 

 

      業界、實務界常常告訴你,你所學的內容進了社會、進了政商圈、政府部門、職場後都會發現和現實不一樣,根本沒用,研究所應當要多聘一些政府高官、職場有經驗的人士,了解現實險惡的社會人脈關係,也多教一些研究生工作後需要的實務技巧(政商關係、計劃書、募款、會場佈置、專案管理、燈光音效)、職場經驗,以及行政事務職場倫理的現實面。這些當然是重要的實務,我們也必須面對。

 

      但有趣的是,從政治界、實務界、企業界最忌憚的,從來不是學術界和研究所學到的「社會實務經驗」、「現實權力利益分配」與職場能力;反而卻是學術界那空中樓閣式,他們經常輕蔑、看不起的「理想化、高深、小眾而艱深飄渺的學術批判與論述」。

 

 

 

學術研究為什麼存在?

 

      學術「不是單純是」、「甚至大部分不是」為了政治、實務、企業界的現實、庶務、致用而存在的,不是單純地為了功利、名氣而存在,更不是單純地為了配合行政官僚體制和政治圈,來訓練更多一心趨炎附勢,追求工具價值的研究生而存在。

 

      學術界不會高傲到標榜只有學界才找得到真理,我深知,也相信我們只是相對於其他現實、實務、職場、經驗等諸多價值中的其中一個。但如果連文人、學術界、教育界都無法堅持這個理想性、價值觀的信念,這些漂浮在空中的理想樓閣,該由哪一個圈圈、那一批人來維繫呢?

 

      對我而言,學術研究經常無法解決立即的政治與現實問題,但學術界卻能凸顯政治現實與價值應然之間的差距。學術工作者不是天真,只是執著!如果學界的應然價值不堅持,政治實務現實與文化理想之間的差異就無法彰顯。

 

 

 

      實務界常說研究所訓練出來的研究生不好用,但藝術文化學術界希望的是訓練出一批有決心,有辦法堅持價值信念,堅定指出事實、批判現況,勇於衝撞、改變政商職場、文官行政的實務現實的研究生、文化人,而不是業界期待「單純」、「好用」的業務員、專案人員、行政職員、公務員,隨時準備好讓職場去塞進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職業訓練場。

 

 

      奇特的是,就是在這個各界認為「不務實」的實踐過程中,你在幾年後卻重新在實務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價值和方向,成就了你日後在業界、部門重新領航更長遠的角色位置。理論化、脈絡化的學術論述「實踐」,它的社會價值常常被耐不住性子和情感波動的我們所低估,被我們和社會急著有用的目的所不耐,被業界趕著要產出的節奏所輕蔑。

 

 

 

      但當火熱的議題和立即解決問題的情緒退去,繁華落盡,情感平復,同樣的議題反覆再出現的當下,那真正浮出抬面的、串連現實議題之間、留下深層刻痕的、最有力道的論述和對策方案,卻往往都奠基於那些當時不那麼激情、不那麼即時、不那麼有能見度、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不那麼實務的學術批判研究,以及一點一滴的藝術專案、文化政策問題抽絲剝繭論述的積累。

 

      而這就是研究所存在的目的,學術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也是猶豫著要不要去唸研究所的你現在無法回答的作用問題。

 

      臺藝大藝政所博、碩士班招生最後幾天,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唸研究所,那麼我只能輕輕地對你說:「來!因為你不進場,你永遠不會找到答案。」

 

 

 

發表於2019 0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