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通往世界的走廊-Avenue 11:眾聲喧嘩的時代:在不確定性中,找尋自身關注的論點

 【撰文 王思婷】

 

近幾年台灣社會對於藝文領域重視有顯著的提升,但因社會上很長一段時間處於「重理輕文」的狀態,美學一直未受到高度關注,論點主軸亦尚未底定,當社會觀點的轉向,越來越多人關心藝文走向與發展,使得呈現眾聲喧嘩的狀況,尤其是90年代後期,政府大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各行各業無一不抓著這好商機,好似任何東西都能和文創畫上等號的「泛文創化」,直白說法即「文化」是被當作一種商業手段,但是社會大眾對於自身的文化,還是顯得不甚了解,或是未有求知的渴望(了解自身文化)

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中,其實也充滿可能,因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意義,如何找尋適合台灣社會發展的論點,也顯得迫切且重要。而這也是藝政所的價值所在,因藝術管理的領域,包含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化資產、博物館,以及文化政策(分為兩種:對藝文團體和民眾溝通)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以及對社會的觀察,進入藝政所就讀,修習幾門專門課程後,感受到藝術即是生活一部分,作為政府機構應營造出社會氛圍,自然而然讓每個人親近藝術,散發出不用刻意政令宣導,就能走入國民心中。學術年齡只有短短的一學期,和一開始對研究生生活的想像差異不大,碩一最重的課程就是研究方法了,需盡量趕緊確立研究領域,因緊湊的課程,會漸漸將你往前推進,沒有停下腳步慢慢思考和喘息的機會。

 

 

靜謐空間的藝術展示經驗及數位行銷背景  

「歷史始於人開始思考時間的流動,意識到所發生的特殊事件對社會的影響;那源自藝術家深度自我探索下的傑作:『藝術品』,亦能作為歷史文化的載具與見證」

這是我在參與策劃展覽中,所得到的深層體會:「原來歷史除了能以文化資產的方式呈現,賦予人回憶,也能藉由藝術家的視野展現在藝術品裡,讓人們看見創作的當時代面貌,並了解歷史的軌跡。」而博物館場域對我來說,像是透過展示機制,和文物、畫作做近距離的時空對話;即 文化+展示+場域氛圍=無價的感動與知識的傳遞。

因曾在長流美術館擔任藝術行政一職,經歷過許多展覽、活動的執行、畫冊文宣品製作流程、觀眾服務等實務經驗,逐步發現公私立博物館的差異處,以及察覺知識理論之不足,埋下想追求更高階學習的念頭。後來因緣際會又在廣告和媒體公司的數位部門任職,為的就是希望能熟悉行銷工具(議題包裝、了解族群 趨勢 新科技),例如網站建置、創意提案、YahooGoogle關鍵字行銷、Youtube影音廣告、聯播網廣告、內容行銷和口碑部落客操作,甚至是現在熱門的RTBknow how,秉持未來能運用在藝文領域的想法。

 

 

增進自我能力,創造價值回饋社會   

有機會從藝文邊緣徘徊改為主動深入了解,不再只是丟敲門磚,因當初覺得藝政所的氛圍很不錯,不管是師生間以及講座的舉行等,都相當用心,空閒時刻就默默參與所上講座,加上過去的工作經驗更加深體認到「廣告可以很藝術,但藝術不只有廣告」,不曾忘記想要瞭解社會現況,莫忘初衷的想法,就像追求美好事物中,找尋缺失的那塊拼圖,因此造就當時決定報考的念頭。我認為念研究所就像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棋子,保有原來的工作經驗和人脈,再善用學校資源以及未來實習的機會,能夠放眼全世界,視野不限於臺灣。進到所上,也再再感受到老師們和學生的距離是如此靠近,不管是研討會還是講座皆很豐富,彼此教學相長,一起從做中學。

給也有同樣的想法的你

 

自我籌碼評估

 

 

進入研究所就讀,需要有一個認知,就是大學求學過程探討的問題大部分都已經有已知的結果,而研究所是要自己努力深入研究去尋找一個未知的答案,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並懂得主動發掘問題,如果你找到想渴求的研究領域,恭喜你!別猶豫了。上表做些整理,提供不同背景的人作為參考。

建議最好在進來研究所前,就決定好最有興趣的領域。因會發現考進來的同學分別感興趣的領域幾乎不同,這可以從班上同學多樣的興趣領域看出,例如:數位博物館、美術館、文化觀光、國家文化形象政策、社區營造、文化治理、文化資產、博物館導覽、展示設計等,因此,面試時的「研究計劃」顯得很重要,這會是決定老師們錄取因素之一。畢竟藝術管理,甚至是文化政策,這兩個範疇包含的內容很多,需要確認清楚的目標,藝術管理也是一門只在研究所有的科系,因此,大學本身不管所學為何都是有幫助的,如何找到自己的競爭利基點是第一步。

最後分享我認為進入藝政所的「必備條件」:熱情、覺得是做能改變社會的事情、準備好長期抗戰,了解自己的「籌碼」(有工作過就是掌握人脈),還有堅強不畏人言的心態。

 

 

 

發表於2016 01 18 2016 1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