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通往世界的走廊-Avenue 10:有工作,幹嘛讀博士班?

【撰文 博二生藍同學】

 

探照燈:他人好奇的眼光

  自從讀博士班之後,陸續面對各式各樣有趣的提問與對話。每次我衝衝衝從學校趕去上班,最常聽到的是:「你這樣一邊上課一邊工作,很辛苦。加油」有些朋友屬於記憶短暫,劈頭就問:「你畢業沒?」我內心OS:「我的學分才修不到一半,還有241812 個學分等著我…..。」一位學者說:「有工作,幹嘛讀博士班?又不加薪」 。但是,當他聽到我念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思索一會,笑著說:「讀完,未來可以當XX部長」。我一聽內心苦笑。這句話,我還不是第一次聽到。最早是一位尊敬的博物館界前輩說的,我當時內心OS:「您都當了XX博物館館長,圓滿卸任,那您怎麼。」我想,他還是熱衷於自己的學術研究。

  從「幹嘛讀博士班」到有「擔任XX部長」的資格?真是天壤之別,一個身陷泥坑,一個遠在天邊的期許。其實………

 

讀博士班:忠於自己的內心

  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不同,若把取得博士學位以搭火車來比喻,有人選擇搭高鐵直達車抵達終點。我則是搭乘台鐵火車,下車,換法國火車,下車,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決定又回頭搭台鐵區間車,重返校園拿博士學位。之間經過掙扎,懶惰,自己貶抑的階段。然而,偷懶的肉體都無法說服內心中的「我」,那個「我」的自我期許高於肉體的「我」。當內心掙扎無法擺平,試試看,總會有答案。考了兩次,才考上博士班。既然考上,那麼偷懶的「我」就無法繼續偷懶,只能認真,全力以赴,同時處理好課業與工作。

  這樣理由或許不是很務實與經濟考量。人生道路的選擇,端看個人怎麼選。 即使是一條崎嶇或繞路,自己走起來開心愉快,那麼就是一條平順的路。

 

讀博:避免蠟燭兩頭燒的原則

  讀博是自我時間管理,人生規劃與自我期許不斷來回修正的過程。我這一屆的修課學分是30(修課學分)+6(博士論文),因上班的關係,每學期只能選兩堂課,等於是兩年半完成修課學分(下一屆修課學分降為24+6)。其次,我是利用週六上班換取上課時間,也比正式公務員少了一天可以讀書的時間,也等於說睡眠時間明顯變少,娛樂時間變少。很幸運的上班主管與同事的諒解與貼心,工作內容的調整讓我可以不用處理緊急的工作,工作壓力相對變少。但是,在藝術文化機構工作,也免不了有淡旺季之分,當課業與工作齊來,不免期望自己是三頭六臂,甚至一天有36小時。因此,學會工作與課業的時間分配與管理則是必備能力,最重要是如何形成魚(博班)幫水(工作經驗),水幫魚;更進一步是擴展工作視野及激盪出跨領域的思考與培養能力,讓自己更具競爭力。舉例來說,在博物館界上班的同學,張譽騰老師及賴所長的課程有助於工作的理論思考與實踐,同時,也可以將實際工作經驗回饋給老師們。若在文化機構上班,認真教學的劉老師課程是首選,也可積極參加老師主導的文化政策學會。若是文化資產領域,李乾朗老師風趣幽默旁徵博引的上課也是一種享受。若是藝術領域,胡懿勳老師的藝術市場與廖新田老師的藝術社會學, 都是實際翻動自己原有的觀念與思想,重新建設自己的思維模式與看法,…..

 

2014 11 3日,胡懿勳老師帶同學戶外教學:藝術博覽會。(作者提供)

 

  附帶一題,我記得在法國留學時,老師講過一句話,建議藝術史學生去選讀法律課程,當時老師的意思預告跨界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在就業市場的競爭性。尤其是 21 世紀的時代特色就是跨界與跨領域的充分合作,千萬不要把自己侷限於現有學科的發展,讀博是為自己爭取打開另一扇窗,看不同的風景的機會。

 

修課:苦與樂集於一身

  我因工作的關係,幾乎都是先睡覺,轉換上班情緒,清晨四五點起來讀書,雖然有點辛苦,漸漸也習慣。修課一年半的收穫: 廖老師在「研究方法論」不斷地給同學心理建設,讓我們自身處於一種讀博士班的狀態:從論文完成時間的規劃,運用各種資源與讀書資金,參與各種研討會等相關活動累積能力與人脈,透過規劃,一一逐步完成修課,資格考,語言檢定論綱發表,最終完成重責大任。胡老師的課大開我對於藝術市場的眼界,從完全陌生的狀態到有興趣深入藝術市場的研究。廖老師的藝術社會學第一堂課打破我原有對於藝術的美夢,讓我從社會的角度去思考與探討藝術的種種活動。多媒體研究所的林珮淳與石昌杰老師的課程則是擴張新媒體藝術的認識,同時思考新媒體藝術跨界的運用。蔡幸芝的藝術與文化理論課程是我自己非常薄弱的一塊,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尤其是十九世紀西方學者的思想如何影響到那個時代的思想就夠以及後來的當代思潮。最重要是如何讓這些理論應用於工作,生活當中,反之亦然,工作與生活的時候思考到理論的價值。

讀博的苦與樂:只有自己懂

  讀博士的重點在於透過學習過程,激盪出對於世界的新看法,提升自己的視野與從更高處看世界。當然,完成博士學位,或許有新的出路,長官會加薪,換著職位。內心的改造與轉變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願意蠟燭兩頭燒的主因。路唯有自己走過,這一段路的風景才可以看遍,嚐遍與體驗,這不是虛擬世界可以滿足的體驗。 讀博士班的滋味或許更像是看遍廚藝教學怎麼逼真吸引人,唯有自己動手去烹飪,透過不斷重複的動作及修正,才能擁有真正的廚藝。博士班的訓練,其實一種態度,認知,價值觀與思考模式的轉換,讓自己不斷地去修正自己的思想慣性,不斷地擴張自己的思想網絡,讓自己成為一位熱愛思考,有獨立批判能力的人。如同,Paul Bahn 美國知名的考古學家所寫的一本小書Arch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的一句話,他說,「唯有死魚,才隨波逐流」。想要成為思想活躍的魚,就要不斷地游動。

 

2015年蔡幸芝老師的戶外教學活動:工作與學習最佳代表。(蔡老師提供照)

 

 

發表於2016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