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通往世界的走廊-Avenue 5:光聚焦的場域

光讓我們看見世界,而各種透鏡,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

 【撰文 邱于庭】

2015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What’s Next? 國際學術研討會」前台工作側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因應國內當前與未來、區域與全球架構下國家藝文發展之趨勢與需求,規劃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課程,探討藝術管理人所應具有之各種技能。

 

            入學至今,於本年度有幸參與本所兩場大規模國際研討會的籌辦工作,一為本所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作,辦理國際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亞太分會(ICOM-ICOFOM-ASPAC)下之「2015年博物館與文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Museum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另一為本所自2006年起一年一度賡續至今的文化的軌跡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年定名為「2015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What’s Next? 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Trajectories: Cultural Governance, What’s Next?)」。前者由賴瑛瑛所長引領、後者為專任教師劉俊裕教授統籌,在過程中,同儕們共同實踐藝術管理如何使藝術更親近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政策如何使艱深的理論付諸實踐與反思。我們由所上同儕組程最堅強的團隊,透過邀請發表、公開徵稿、集聚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分享智識及國際經驗、安排國內相關領域重要學者及實務工作者蒞臨與談,促成各專題更聚焦且更深度的討論。

 

2015年博物館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人與發表人側寫。

 

            回眸撰寫企劃書到實際執行的點點滴滴,我們工作團隊在順利邀請到學者的時候開心、支出快要失控時脾氣也跟著失控、壓力在課業和工作的夾縫間呈等比級數攀升感到傷心、在國內外的學者對師長表達他們對研討會在學術和籌備細節上的肯定,我們也感到一切都值得的滿足與快樂。這些過程短短半年到八個月,壓力使人難免感到籌備期冗長,完成後的滿足卻難以三言兩語呈現。而點點滴滴的經驗,都匯聚成我們所上同學於藝文領域工作職場上所需的養分。

 

研討會中專注聆聽的與會者們。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皆屬跨領域的學門,涵蓋的範疇廣泛。藝術管理者泛指藝術領域有關的行政工作,舉凡活動的內容、事前之溝通聯繫、活動檔期的與規劃之安排、節目文宣與標題的設計、媒體與新聞稿等龐雜的文書作業。文化政策則更大範圍的涵蓋與傳統藝術文化政策有關的事物,包括用政治的策略以促進藝術的生產、傳播、行銷和消費等活動。我們經由所上的課程,認識當代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的歷史前情,藉此觀察此一學門的發展軌跡。而體現在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適當的規劃、組織調度、以及團隊經營,都是對於我們經過專業訓練後的「成年禮」;我們期望經過所上的訓練將藝術普及於社會大眾,以效率、效益、經濟(3E)的方式打造藝文與觀眾交集的平台,並管理維持藝文團體的運作,這是我們至藝政所求知的目的。

            光讓我們看見世界,而各種透鏡,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藝政所讓我們更加理解藝文環境,而各種學術理論與分析方式,則讓我們用不同取徑,來看待我們想在藝文領域關懷的視角。

 

參閱:

  • Kevin V. Mulcahy (2006) “Cultural Policy: Definition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35(4):319-330.
  • William J. Byrnes著,桂雅文、閻惠群譯,藝術管理這一行,五觀藝術,2006
  • 賴瑛瑛,當代藝術管理,藝術家出版社,2011
  • 洪惠瑛,藝術管理,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