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2020文化的軌跡:全球風險社會下的文化治理─ 絕處逢生的文化再造」 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2020文化的軌跡:全球風險社會下的文化治理絕處逢生的文化再造」 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即日起開放徵稿 敬請轉發 歡迎踴躍投稿!

 

會議日期:2020  11 月 6日(五)- 7 日(六)

論文摘要截止日:即日起至2020622日止。

中文摘要以 300-500 字為原則,英文摘要以 300 字為原則。

統一採線上報名方式,報名網址為https://forms.gle/wuJiJNRjsm5KqV7X6

 

徵稿啟事全文檔案PDFhttps://reurl.cc/3DyWkX

徵稿啟事全文檔案WORDhttps://reurl.cc/R4Rg2Z

 

在全球化與科技日新月異的浪潮襲捲下,二十一世紀無疑已邁向全球風險社會,尤其近年世界各地相繼爆發罕見的天災人禍與戰亂衝突,如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2019年法國聖母院接連慘遭祝融肆虐、同年澳洲森林大火與漸趨白熱化的美中結構性衝突(包含貿易戰、科技戰等),再到今年東非的蝗災、印尼史上少有的洪水災等,各種橫跨經濟、環境、地緣政治、社會與科技等面向的風險層出不窮。甚至到近期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文化產業與文化交流陷入困境。澳洲藝術部長保羅·弗萊徹(Paul Fletcher)即指出,「新冠肺炎已經使得我們面臨幾世代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文化衰退(Cultural Recession)」。然而,這同時也凸顯了現行政策制度的疏漏與脆弱,考驗著我們跨域治理的韌性與危機管理的應變能力。

 

值此之際,危機即是轉機,以往為文化政策吹起號角的文化治理,從不斷的治理典範移轉到東西方跨界,文化思潮互會交鋒,成形之際卻逐漸隱約消融,如何在此全球備受衝擊的大環境下絕處逢生,從全球化危機、國際文化關係、公眾外交、文化產業、博物館場域、數位科技時代、文化公民權等議題,進行反思文化主體的論辯與參照,有賴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反身性思維,以文化論戰,以藝術延伸,以治理觀照,匯合正在發生、發展、發現、發起的文化交流起手式,實踐合作且落實文化的主體性。藉由這次新冠肺炎的全球衝擊,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能引領文化界化被動為主動,啟動下一階段的文化治理變革,共同再造文化治理的永續新氣象。

 

爰此,「2020文化的軌跡:全球風險社會下的文化治理─絕處逢生的文化再造」學術研討會,徵求以下主題論文,以深入探討全球風險社會下,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起攜手開創文化治理新局。

 

子題一:全球化危機與文化跨域的挑戰與反思

 

長期以來,全球化引發政治、經濟等衝擊面向跨越國家的疆界,加速擴張並深化國際往來的緊密性,相互依存共生,形成看似多樣化、多元性實則同質性極高的現象。面對全球化議題在學術界引發多元討論,在不同專業領域之間思想交鋒激烈論辯,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變遷所積累的過程,也讓全球面臨不同地域上在文化觀念上的差異與同化,其所引起國家或種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顯然與全球化發展脈絡擺脫不開。因此,隨著2020年疫情蔓延影響所及,國際社會所遇到的危機,更加引動了全球化的挑戰與反思。

 

子題二:文化衰退下之國際文化關係轉型與突破

 

近年來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的興起,造成國際政經局勢的不穩定,尤其是新冠肺炎的疫情凸顯了國際關係的脆弱,導致政治地位與權力資源的重組,卻也同時強化了文化交流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當陌生病毒所帶來生存風險的急遽擴散,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全球化的代價,以及緊接而來對族群、種族、合作夥伴的再定位,彰顯了國際文化關係在全球變局中所具有的能動性與可塑性。即便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造成了國際文化貿易與實體文化交流活動的蕭條,但卻促使我們重新檢視文化在全球風險社會的國際交往中,究係扮演何種角色?是純粹被動的受害者?抑或是轉型再造的先驅者?政府、藝文中介組織與藝文機構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等各種行為者,要如何在這場人人自危、以鄰為壑的全球風險時代尋找出路,以另一種更積極、互惠共生的模式來重建彼此關係?國際文化合作與交流又能有哪些新的形式與突破?多元文化、文化平權等價值又該如何賦予國際文化關係新的生命力?透過對這些議題的再省視,能帶領我們一探國際文化關係在此變局中的意義,共同迎向希望的曙光。

 

子題三:公眾外交與國家軟實力構建與躍起

 

面對「公眾外交」的趨勢崛起已蔚為潮流,全球諸多國家以拓展國家「公眾外交」,凝聚構建更有利的國家形象共識,咸認這將是國際社會順利行銷國家目標的重要關鍵。從公眾外交來看,當前國際輿論場的混戰正酣,角力加劇。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不僅僅是對各國國家治理能力的考驗,更是對公共外交話語權的一次考驗。尤其全球性的「公眾外交」背後突顯了「軟性國力」的運用策略,未來可能出現「逆全球化」的趨勢下,全球化回應在地化,如何跨越並逆轉危機論述「國家故事」的品牌形象?公眾外交做為軟實力發聲的世界場域,伴隨著網絡新興,「公眾外交時代」如何運用新興媒體和科技,強化推展政府政策並提昇國家形象?如何處理國家公眾外交的危機應對和維護外交安全?如何實現內外形象展現的整合能量?

 

子題四:文化產業振興創生浪潮:在地化對應策略之驅動與形構?

 

全球化下在地思考躍動,從歷史溯源發展趨勢新局,全球化浪潮影響所及,緊密牽動政治、經濟、社會到文化等整體環境的變化,反映了世界生活形式總面貌的回聲之觀,文化軟實力激盪出文化治理跨域的轉向之路。文化治理脈絡下多元論述發聲,文化行銷、文化經濟學對話思辨、文資保存的傳統與現代、博物館的行銷管理、藝術市場生產消費、藝術仲介平台行銷、藝文紓困重生和振興等,各種文化主張形構主體發聲,一連串文化話語權拔地而起。然而全球性一連串突發風險的無常,面對風險管理、危機頻傳等環境變化,文化眾聲喧囂,嚴重衝擊文化界及相關藝文產業,當代文化界如何因應趨勢採取策略,從藝文社群集聚、文化治理跨界、創意產業發展到藝術美學展演等,如何在諸多危機困境之中紓困、重生且振興,讓文化產業不受影響藝起來再造,成為當務之急。

 

子題五:博物館預防性災害管理思維與科技應用

 

巴西國家博物館、法國聖母院接連遭遇祝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衝擊全球、澳洲野火極端氣候現象等災害事件頻傳等,震盪人類文明。博物館等文化藝術事業工作者刻正與時間賽跑,非常時期的應變與求生作為相應而生,改寫博物館預防性災害管理歷史。不論場館經營軟硬體技術、線上線下展覽媒介轉向、社群媒體網路行銷角色、公眾參與方式改變等,都是實務上必須面對的問題。此外,理解這些問題背後各種概念的語義範疇,歷史梳理「永續」發展概念、「創新」管理思維實務再考證、「科技」應用技術翻轉研究等等,藝術領域中的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環境連結的共好模式與核心價值定義,也隨著模糊並擴散開來。面對突發性或非預期性風險似乎已成常態的後疫情時代,我們徵求光速應變的實踐與思維轉化的案例,同時思索,如何化被動於主動提出風險管理具體方案?此外,啟動博物館預防性工作創新引擎同時,鋪墊博物館營運轉型能量,文化治理模式是否有機會革新與再造?

 

子題六:數位策展的「機遇」與「能量」匯合

 

新冠疫情的爆發催生5G時代的加速,影響所及,數位技術的發展促使展演從線下展覽升級數位展覽,傳統展覽「再造」為「雲上展業」,從博物館的線上展覽到節慶活動的雲端會議蔚為風潮,不受時空限制改變了展覽的樣貌。以往由數位保存演化而來的數位策展概念,其內涵一直呈現動態的發展,這場因疫情引動的數位革命,從數位策展與傳統策展不同的「再造點」為何?到數位時代的文化價值與技術主體之間如何「再平衡」等議題,顯現了高風險社會和數字化技術升級帶起的數位化轉型變革,到底是誰引導了開放數據時代?公眾,私人,還是個人?在數位策展綻放的多元能量中,如何思辯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的衝突?一連串關乎數位策展人、策展工作、應用技術、基礎設施與機構組織、再到政策規劃與法律法規、開放描述與標準規範等諸多問題與方向,如何回看過去並展望策展「再造」,以期凝聚數位策展的未來能量。

 

子題七:文化政策的主體核心實踐─文化公民權與永續發展目標(SDG)

 

文化公民權一直是西方學術界探討的重要議題,受到全球化潮流與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文化公民權被視為審視民主化的標準之一。文化做為形塑個人主體與身份的認同,如何透過政策將文化置於發展的核心,訴諸以人為本,建立包容、平等和公平發展的原則,便包含了文化公民權的思考內涵與方向建構。然而,梳理當前台灣文化政策,對於文化公民權的發展過程,有其問題與困境,如何達到維護和促進文化本身的目的,進而面臨全球風險社會的同時,能夠賦予人民具有被保障的文化公民權,並可減少不平等的現象得以永續發展,這都和文化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子題八:其他開放議題

 

 

統一採線上報名方式,報名網址為https://forms.gle/wuJiJNRjsm5KqV7X6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第二官網:https://ntuaamcp.com/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網站:https://tacps.tw/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CPMForum/

 

・聯絡人:會議籌備小組張小姐,電話:02-22722181 Ext. 2701,電子信箱:amcpntua@gmail.com

・有關研討會詳細資訊與投稿注意事項,請參閱附件說明。

附件:「2020文化的軌跡:全球風險社會下的文化治理─絕處逢生的文化再造」 徵稿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