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在換氣中取得一絲掙扎的清醒—我的海外求學之旅

在換氣中取得一絲掙扎的清醒—我的海外求學之旅

(來自韓國首爾的金瑞貞,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二年級)

圖文/金睿貞 編輯/戴秉儒

大家好,我是來自韓國的學生金睿貞,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二年級。

我大學就讀的是音樂系(主修西洋長笛),所以一直以來的學習歷程比較偏向藝術創作方面。而當我在觀看或實際在音樂廳演奏上時,才偶然發現舞台背後的龐大的藝術管理領域,因此在好奇心驅使下心中一直想要了解藝術管理的本質是什麼以及藝術管理如何成為一門管理的藝術。不知不覺地在搜索的過程中輾轉來到台灣,在網路上搜尋藝術管理等關鍵字,有幸找到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更加幸運的是:通過了107屆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的考試。


上研究所以後才知道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是偏向博物館,美術館的藝術管理。可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表演藝術管理。所以最初我來藝政所時是很茫然無助的,甚至連該選什麼類型的課,我心中也猶豫不決。可是過了一年後回頭看這一整年的艱困的學習歷程,似乎也覺得這一年來沒有浪費時間。雖然在準備功課時耗費了很大的精力與心思,但對於如何書寫、如何以非母語來進行口頭報告,以及如何進行論文寫作與研究。而且在修課的過程中也發現以往絲毫不感興趣的博物館、美術館,突然也慢慢喜歡上了,對於場館的想法也是眼界大開。

對我來說,這樣的契機點來自於碩一選『藝術管理與實務』這門課,課堂中每位同學不斷地討論一個根本的問題:到底博物館的定義是什麼?教授則在課堂中闡述博物館的基本概念以及博物館在學術領域上有何討論。

(碩一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上課狀況)

博物館的定義很廣,而大家對於何謂是博物館可說是相當不同。藝術管理與實務這門課讓我慢慢地了解博物館基礎的概念。奠基於此,加上『博物館政策』,對於博物館的想法藍圖也越來越清晰可見。這門課有一半時間在學校上課,另一半時間則到國立歷史博物館上課。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聽了每組的組長的演講,下課後每次好奇的想著:「每位成員的熱情從哪裡來,到底博物館的未來是什麼,博物館的經營在典藏已經足夠豐富的情況下如何繼續發展?怎麼繼續發展?」

第一次遇到博物館實務工作者,才透過這些觀察發覺博物館實際面臨到的問題、實際的事務以及困境等等。以往並沒想到有那麼多人在關注博物館,研究博物館,這是使我眼界大開。如果你對於博物館,美術館保持著極大的熱忱的話,誠摯邀請各位來藝政所。藝政所除了會使你打開新的世界,而且也同時能感覺到,人對文化是至關重要的。我認為人必須要不斷地思考人該如何跟文化接近,這個議題是很重要的。

(2019年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 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出國前總是接到身邊朋友的叮囑:在研究所唸書真不容易,而且在國外唸書更難,如果要了解新的環境、人、文化都需要透過語言來奠基。但是在讀研究所之前就覺得自身國文能力並沒有那麼好,所以在第一學年時,大多時間我都是處於徬徨無助的狀態。語言在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是最基本也最實際上所面臨到的困境,語言問題也讓我意外地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來研究所。因此一直到了現在心中還是會出現一個疑問說:「我在這裡做什麼?我能夠在研究所期間獲得什麼?未來的方向又該如何走?」至今我仍然沒找到相對應的答案。

但後來也樂觀地想,或許就讀研究所的本質就是如此,而我仍然在研究所的學習歷程找答案。但似乎也發現在找這些答案的過程中,同時也解決心中很多疑惑;在不斷反覆的思考當中以及壓力下,也發現自己有所成長。


最後,再次與你介紹。我是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的金睿貞。或許你還在猶豫要不要來讀研究所,或者試圖找尋來研究所就讀的意義、唸了研究所能夠有什麼收穫等。但你不來就讀,你永遠不會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