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藝政星期四@基隆三月沙龍】(文化)基隆的公民想像

黃小聞  撰文

講者:王醒之 先生 (春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前基隆市議員)

時間:2023316 19:00-21:00

 

地方政治如何凝聚出有別於傳統政治文化的新公民想像?講者王醒之老師從社會運動者的視角出發,藉由此次講座分享自身在地方政治的工作經驗,試圖聚焦出一種對於社區政治、社區治理的知識路徑,並提供有別於以往、新型態的政治方案。

 

化文化為培育之力

王醒之老師以反思「文化」二字為開頭。英文字「Culture」一詞作為動詞時,具有栽培、培養之意,當名詞使用時,亦可代表培養皿與養殖環境的意思。由此詞意再進一步的聯想,我們自身是在什麼樣的文化下被培養出來的?我身處在怎樣的文化環境之中?舉例而言,對於環境議題、性別議題的敏感度,也深受個人成長背景的影響。換言之,一個人的思考邏輯及視野皆與被培養的環境息息相關,亦可看出文化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若我們在形塑地方文化的同時,僅將文化作為再現或櫥窗化的符碼,忽略了其中培養個體的潛能,則文化便失去了創新的可能性。易言之,若積極掌握文化的動態能量並加以運用,則可進一步使文化成為個體不斷創新的動力,改變周遭的環境及相關的人事物。

 

(黃小聞攝影)

 

社區工作是一種心智的鍛鍊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可以找到方法,讓周遭的人從壓迫的環境中被釋放出來。」王醒之老師語重心長地表示道。當地方政治牽扯到「故鄉」二字時,一切都變得複雜了起來,誰能真正代表地方?誰又是土身土長的在地人?王醒之老師表示「故鄉」二字必須被解構,大眾對於故鄉的想像應該跳脫「原生種」的概念,並體認到「故鄉」是可以被選擇的。比起出身地是在何方,更重要的是個體如何連結地方,並對其所選擇的地方有所認同及歸屬感。

 

地方中的政治角力也是王老師關切的議題。民國67年的黨外雜誌-夏潮雜誌中,刊登了王老師父親王拓先生的兩篇文章,標題分別為「請以實際行動保護漁民權益」及「出賣群眾利益的人一定會被打倒」。令人感慨的是,在出刊50年後,文章提及的社會狀況仍未改善,地區弱勢群體依舊處於弱勢,依舊未獲得該有的權益。而時至今日,這些身處弱勢的族群該如何真正捍衛自身的權益?另一方面,又是誰背叛了群眾的利益,使得社會停滯不前?王老師表示,自己與父親選擇不同的從政路線,便是期望能從不同的視角找到地方治理的新視野,而基隆作為一種新型政治的實驗場,也在近幾年發展出地方治理的全新視野。

 

無著菩薩的故事

無著菩薩在成佛之前,曾在雲南雞足山上的山洞中不斷修行,一心想著要見到佛祖,但卻久久未能成佛,三度興起放棄修行的念頭。前兩次在無著離開修行的山洞並準備離去時,分別遇到了想將鐵杵磨成繡花針的老先生,與想用羽毛沾水切石的老太太,因此深受啟發而返回山洞內繼續修行。然而,在第三次離開山洞時,無著在路上遇到了一隻野狗,全身長滿皮膚病、下半身被蛆蟲侵蝕,發出悲鳴。無著見狀不忍,便從自身割下一塊肉並跪下來以舌舔狗身,將蛆蟲移至鮮肉上,以此消弭野狗的痛楚。在完成此舉之後,無著便原地成佛了。

 

當問題發生時,如何圓滿的解決,取決於看待問題的視角與切入點,是否能看到系統性的全貌。當見到野狗痛苦的神情,無著並不是想著要去除害蟲,因為蛆蟲本愛腐肉,這是屬於自然的一環。因此為了圓滿解決野狗的痛苦,無著忍痛割下自己的肉讓蛆蟲有棲身之所,同時藉由移除蛆蟲緩解了狗的痛楚。同理,當我們面對社會中不同群體間的矛盾,如何讓衝突得到緩解並能使相關的政策或事件得以推進,端看我們如何看待問題本身,並選擇適當的對應之道。以王老師早期投身勞工運動的經驗為例,勞工運動多半是抗爭的、是勞資雙方力量的拉鋸,往往容易陷入僵局,倘若能有不同的見地切入勞資雙方的矛盾點,或許能有更進一步的解套方式。

 

(黃小聞攝影)

 

地方文化中的政治性

地方社區在辦活動時常有的「贊助」與「送禮」,已成為地方政治的文化之一。對於這種已被扭曲的政治文化,身在其中的我們該如何應對?「議員」一職在得票當選之後,被期待應該要實踐地方政治中的潛規則。例如參與各式各樣的交際活動,社區活動中的紅包文化也是司空見慣的日常。地方政治角力,體現在不同的社區活動之中,其中矛盾跟衝突隨處可見,身為政治人物、民意代表,時時反思面對這樣的政治文化,自身應該如何應對?作為具有能動性的個體,如何在地方文化的政治框架下看待利益衝突的問題,並做出不同以往的行動,是改善地方政治文化的重要課題。

 

為了突破傳統的選舉文化框架,王醒之老師在當選議員後,決心實踐「再政治化」的改革工程,貫徹「不送禮」政策,著重於利用不同公共議題連結各種群體,同時執行陌生拜訪的宣傳策略。這樣的選舉文化再政治化,雖然無法立即有顯著的改變,但仍可從地方選舉的結果看見些許的變化。以文化作為改變的媒介,王老師將勞工運動的經驗轉化成執行政治的方法論,透過小團體的串連形成一股反動的力量,使看似無法改變的地方政治文化,開始培養出些許的不一樣。

 

除此之外,王老師也分享這段期間推動的社區改造行動,包含「公民造林」及「換工銀行」等等。這二者皆透過公民的自發性參與,使社區產生本質上的改變。希望森林的造林行動,藉由挑動地方居民對於「地方如何發展」的敏感神經,發起造林行動並創造出公民與環境對話的可能。另一方面,換工銀行起源於獨居長者的防跌(防止高齡者跌倒)工班,接著透過換工平台與換工鏈的建立,連結起整個社區。換工銀行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取代物質的交換,讓社區的每個人都可以以自身的一己之長為社區貢獻一份心力。

 

作為地方政治的實踐家,王醒之老師體認到,我們有時無法改變社區內每一個接觸到的人,但可以藉由改變社區中人與人的關係開始,進而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如何能改變社區間人與人的關係?首先,必須先從社區的現況當中找到公共性,再進而從中找到政治性。換言之,應將社區所面臨的困境議題化,從中聚焦出社區對此議題的共識,最後再從中找到地方政治能施力之處,並以此作為基礎與公共政策進行對話。地方政治是一種關係形塑的工程,將文化作為培育的養分,使關係中的人與人能藉由彼此互動的過程,生長成有別於以往的樣子。

 

藝政星期四@基隆 三月沙龍

·         時間:2023  3 月,每週四晚上 7 點到 9 

·         地點:古基咖啡店 (基隆市中山一路 131 

·         費用:每人一杯飲料低消